服务热线
400-004-3650
皮肤颜色的构成及影响因素——莱富凯尔医学中心推介。
㈠ 皮肤的颜色构成
人体皮肤颜色各不相同,与种族、年龄、性别、外界环境以及某些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正常皮肤的颜色是由几种生物色素组成:黑素、血红蛋白和胡萝卜素。其中黑素包括棕-黑色的优黑素和黄-红色的褐黑素,血红蛋白包括红色的氧合血红蛋白和蓝色的还氧血红蛋白。这两种生物素都是由机体自身合成,称为内源性的色素,其中黑素分布于表皮,血红蛋白位于真皮。胡萝卜素不能由人体自身合成,为外源性的色素,分布于表皮和皮下脂肪。
皮肤的颜色是这几种生物色素的多少、分布的层次、皮肤的厚度(特别是角质层和颗粒层的厚薄)以及光线在皮肤表面的散射现象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黑素是皮肤颜色的主要决定因素。
正常的皮肤黑素沉着,可分为两种类型:
1.固有皮肤色(constitutive skin color)即遗传决定的未受日光照射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健康皮肤色,如臀部和上臂内侧的皮肤,也称为基础皮肤色(basic skin color)。
2.可变皮肤色(facultative skin color )是受一些调节因素比如日光照射、内分泌的刺激影响后的皮肤颜色。可变皮肤色在影响因素消失后可恢复到固有皮肤色。
㈡ 皮肤的色素代谢
黑素是皮肤颜色的主要决定因素,影响皮肤的色素代谢的因素都会影响皮肤的颜色表现。
1.表皮黑素细胞和表皮黑素单位 表皮黑素细胞是表皮的重要组成细胞之一,嵌插在基底层细胞之间,具有形成、分泌黑色素的功能。人类黑色素细胞起源于胚胎神经嵴,在胚胎发育的第七周进入表皮,但胚胎时期的黑色素细胞并不合成黑色素。黑色素细胞呈树突状,一个黑色素细胞与围绕它的36个角质形成细胞构成一个表皮黑色素单位。在表皮黑色素单位中,黑色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互相影响,尤其是角质形成细胞可通过接触及分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内皮素(ET-1)、神经细胞生长因子(NGF)、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对黑色素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2.黑色素、黑色素小体及黑色素形成
⑴黑色素(melanin)为高分子生物色素,分为优黑素和褐黑素两种。
①优黑素(eumelanin):主要是由5,6-二羟基吲哚和少量5,6-二羟基吲哚-2-羟酸通过不同类型的C-C链连接构成的可溶于稀碱的吲哚聚合物,呈棕色或黑色。
②褐黑素(pheomelanin):其结构还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一种主要由1,4-苯并噻嗪基丙氨基通过不同类型的键合,任意连接而成的含硫量高(质量百分数为10~12%)的聚合物构成的复合物,由黄、红或胡萝卜色。褐黑素在皮肤中的功效尚不了解。
⑵黑色素小体(melanosome)是黑色素细胞浆内的一种特化的细胞器,是黑色素细胞进行黑色素合成的场所。
⑶黑色素的形成过程包括黑色素细胞的迁移、黑色素细胞的分裂成熟、黑色素小体的形成、黑色素颗粒的转运以及黑色素的排泄等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目前公认的黑色素形成途径为:酪氨酸→多巴→多巴醌→多巴色素→二羟基吲哚→酮式吲哚黑色素。形成的黑色素称为优黑素或真黑素,皮肤的色素主要由其组成。在黑色素的合成中,多巴醌还可通过另一途径经谷胱甘肽或半胱氨酸催化生成褐黑素。优黑素和褐黑素的转换机制主要与酪氨酸酶的活性有关,高活性的酪氨酸酶导致优黑素的生成,低活性的酪氨酸酶导致褐黑素的生成。
3.黑色素的排泄,黑色素主要由两个排泄途径,一是随角质形成细胞的脱落而排出,二是经肾脏代谢排出。
㈢ 皮肤颜色的异常
皮肤颜色异常大部分与黑素沉着有关,大致分两类:色素沉着过度与无色素或色素减退。
1.色素沉着过度色素沉着于皮肤,因位于皮肤各层的深浅不一,由于光线的Tyndall效应可引起视觉上的差异,而有黑色、褐色、灰蓝色、青色等不同色调。黑素沉着于表皮时,呈黑色或褐色,在真皮上层呈灰蓝色,在真皮深层呈青色。黑素沉着可以在正常皮肤上发生,如雀斑、雀斑样痣、太田痣、进行性肢端色素沉着症、蒙古斑等。也可以发生炎症后、外源性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或金属物所致,往往局限于炎症区,如晒斑、中毒性黑素皮炎,色素性口周红色病、Civatte皮肤异色症、文身等。
2.无色素或色素减退皮肤呈白色或比个体肤色略淡。前者常由于黑素细胞的缺乏或是黑素代谢中某一环节的缺陷使黑素细胞形成黑素的能力受影响,如白癜风和白化病等。后者中要注意往往是“假色素减退”,如在花斑癣、单纯糠疹及一些湿疹性或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中,由于异常的表面角蛋白或微生物沉着的避光作用使局部晒黑作用受抑制而引起比个体肤色略淡的损害,当然也有可能黑素体转运受抑,随表皮迅速生发致脱落加速等机制参与。